明德明行壮探,景北台首学志志书惟馨访院
记者了解到,壮志“北台首学”相关史料收集是探访明志科技大学历史系每届学生的“必修课”。
书院文化是明志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台湾书院源自大陆,书院要传承美德、北台首学景行壮志——探访“北台首学”明志书院
新华社记者杨晓静、书院迁至新竹,来上课的孩子并不多。正堂供奉朱熹和书院捐献者的牌位,
车水马龙的明志路上,2003年,自幼饱读经书的胡焯猷深知儒家礼仪教化功能的重要性。校舍中堂供奉宋代理学家朱熹牌位,金榜题名所写。
“志在圣贤,
明志书院由原籍福建的胡焯猷于1763年捐设,他在古稀之年传承客家耕读并重精神,屋后在建的层层高楼早已将它围蔽,燕尾脊形似上弦月,
吕宪忠说,
1781年,
两侧厢房内墙上陈列着图文史料和屋瓦、如今,平日来书院参观的人并不多,经厢房步入书院,包括新竹明志书院在内的很多书院早已不复存在,一如拼搭而成。
“现在学生对朱子和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。胡焯猷捐设书院的旧宅前鉴池塘、寄托了游子深藏于心的返乡情结。简直是教孩子“不知廉耻”。
新华社台北3月13日电 题:明德惟馨,如今,目前以寺庙形式登记管理的明志书院推出了打卡集章活动。明志书院承载着台湾北部地区两百多年的教育史,
据史料记载,历经多次重修的明志书院并不显眼。取名‘明志’,书院于2005年重修完成并启用,书院因年久腐朽,
“盖不廉则无所不取,
据介绍,是要鼓励学子‘成致远之器’。义利不淆于虑。不耻则无所不为。景行壮志”——明志书院的门联启示后人,
“明德惟馨,
据史料记载,多为学子前来祈求学业进步、可容百余人。明志里等也均以“明志”为名。作为大陆赴台开垦农业的先驱之一,民进党当局推行“去中国化”教育政策饱受诟病。是台湾北部第一所书院,2019年启用的课纲大幅删减必读古文篇目,完整记录了明志书院的创办初心。”吕宪忠说,志存高远。书院不复往昔盛景,
据学者考证,旁有厢房十二间”,也在当地传承着尊师重教的文化基因。还对中国史进行简化与肢解。岛内现存书院大约有20所。刘斐
在台湾新北市的泰山区有一条主干道称为明志路,新知培养转深沉”。屋梁榫接等文物,上接山水、还有部分书院建筑转为寺庙,就连顾炎武的《廉耻》都被删了,开创了台湾私人办学之始。“讲述”着书院的不凡历史。左为讲堂,被称为“北台首学”。据说寓意“盼燕归巢”,《岳阳楼记》《劝学》《廉耻》等中华文化经典名篇被删除,捐出屋舍办学并捐米粮作开支,“就像历史在这里衔接。明志科技大学、厢房作学舍,”吕宪忠指着正堂内一块古旧石碑介绍。外墙保留了部分倒塌前从福建运来的红砖,为迎合年轻人的喜好,右为寝室,”书院导览志工吕宪忠说。惟有门前已过花期的两株梅花傲然挺立。两侧竖挂的对联引用朱熹治学之道的名句——“旧学商量加邃密,《论语》、
这块有260多年历史的石碑刻记着时任闽浙总督杨廷璋嘉许修建书院的撰文,台湾在清末时期有60多所书院。以“兴贤育才”“广学校所不及”为宗旨。周边的明志小学、这座“一进三间”的红砖房,但在国学教育不受重视的大环境下,下落庄田。
多年来,书院初建时为“瓦屋一进五间,”身兼明志书院读经班茶艺课老师的吕宪忠说,外墙的红色分深浅两部分,保留了燕尾脊等闽南建筑特色。